老行当丨做衫裤
“做衫裤”是地道的说法,是梅江区从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都存在的制衣行当,也许今天已经不为年轻一代所熟知,但它确确实实贯穿了整个梅江历史的始终,是名副其实的老行当。其实无论男女老少,不论哪朝哪代,“衣”在客家发展历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当时的民风面貌,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进步。本文仅从可考的清代人手,与读者朋友一同分享一下日渐式微的“做衫裤”这一客家行当。
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襟衫”
据悉,传统“衫裤”为明朝的服装,通称为“唐服”。清代,梅江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自己用面纱、苎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当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纺织车和织布机,农耕之余纺纱织布,自织自穿,夏季多用苎麻纺织的布料制衣,这种布料比较粗糙,但是经久耐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布面面宽一尺、长三丈就足够人们制衣一套。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布的本白色,用土燃料漂染而成蓝、黑、青蓝等颜色,燃料是土制“靓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泽多偏黑,偏深蓝、深灰色。旧时,人们普遍喜欢穿着素色,如蓝、黑、白色最为流行。白色也只限于偏米黄色的白,这跟当时的生活条件以及风俗习惯有关,一是因为纯白的颜色难以制作,二是根据风俗习惯,纯白色只有在亲人过世才可以用,因为公式等人十分尊重鬼神先辈,认为穿着的衣服颜色太过白亮,给人以鬼魅之感,不吉利。妇女穿的“蓝衫”所用的蓝布,据说是用草木染成的,可以防虫和预防皮肤病,被称为“蓝百永”或“蓝包永”,按字索义,是象征永永久久,百穿不厌的意思。
染色后的布料被裁剪拼接制成“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有别:男装右边斜下开襟,缝布纽扣;女装则在左边开襟,襟边加一两条花边。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一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一般用裤头带(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大襟衫在胸前不开口不设纽扣,表面不设口袋。其开口从颈部开始向右斜开直至右肋下并沿边而设纽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裆裤又叫“斗头裤”、“靠头裤”、“交头裤”。由于气候关系,冬天穿棉裤的极少,而一件棉祆往往要穿一辈子。总的来说,衣着的特点是质朴无华的。城乡百姓穿衣服大都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新,二哥旧,三哥着的烂衫裤”这样的趣谈。
20世纪60年代,扯布需要布证的,扯一尺布大约二、三毛钱,一般三尺就可以做一件衣服,六尺就能做套衣服了。选料则多用棉质、麻料,家庭富裕的人家才有能力穿得起丝绸料,穷人家有件棉料已经算是奢侈了。旧时,普通人家的经济水平,每人也就一年才做一套,过年时穿的。到了80年代,随着市场发展,客家梅州传统服饰逐渐没落。
根据热心网友的介绍,从服饰的颜色还可以区别当地乃至客家女性是否已婚。这一般要看女性所穿的“围身裙”的颜色。未婚的女孩子,一般穿蓝衫系红色的围身裙。而结了婚的女性,一般穿黑色衫,系蓝色围身裙。做了阿婆的客家女人,系黑色围身裙。如果德高望重,又子孙满堂的老太太,围身裙就复杂一点。
所做的衫裤款式比较统一,单纯、朴素、实用,宽敞、简便,这些特点:一是讲求实用的价值观;二是朴实保守的品质;三是节约爱物的美德;四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五是不强调阶级区分。总的来说,以“大襟衫”、“大裆裤”为代表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务实避虚的作风、朴质无华的风格、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守恋旧的文化心态。 (图文/张震山)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