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遇到秀才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这句歇后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是的,当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特殊的场合碰到五大三粗、刁横耍蛮的兵,你还有道理可讲吗?哪怕你理由再充分、论据再充足,你也无济于事,于事无补。
情况有几:一是秀才迂腐酸儒,爱钻牛角尖;二是兵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秀才的理念;三是兵喜欢以硬欺软,以强胜弱。
虽然在方向上秀才占了主动,兵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兵的强硬反作用力反而使他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上风之位。于是当兵的居于优势,书生无疑降为劣势。
反过来,当——兵遇到了秀才呢?情况又会如何?是否又高高在上、唯我老大呢?
一言难尽。正所谓世事难料,一切皆有可能。说不定,兵则处于劣势,秀才反而占了上风。
古有一例:
南北朝时,有个叫陈伯之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纯粹是一个地痞、流氓、无赖。他从小顽劣,脾气古怪。身上经常别着一把刀,到处闲逛游荡、挑衅滋事。一次,他看见别人家的稻子成熟,便若无其事地用刀去割,好像是自家的一样。不料让稻田的主人发现了。稻田主人见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子,遂狠狠地训斥他:“你为什么要割我们家的稻子?难道你爹娘没教过你么?”陈伯之倒无所畏惧,嬉皮笑脸,言之凿凿:“你们家稻子这么多,割一点有什么要紧?”稻田主人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欲捉住他,借以狠狠地责罚,哪知陈伯之却从腰里抽出一把闪亮锋利的尖刀,作刺人状,瞪着铜铃牛眼,凶神恶煞般说:“你敢向前,让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此举一下子把稻田主人给吓住了。稻田主人见势不妙,仓皇逃离。陈伯之堂而皇之,慢慢地挑着谷子回家了。
长大后,陈伯之成了当地的一霸,做了强盗。后来又参加了军队,打起仗来亦是奋不顾身,勇猛无比。
就是这样一个赳赳武夫,堂堂八尺之躯,最后不得不折服在手无兵刃的秀才面前。
公元505年,当时正处于南北朝混乱岁月。南朝梁武帝派兵北伐,与时任北魏大将的陈伯之对峙。陈伯之本是正宗南方人,后来才叛逃至北方,但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南方血脉基因,南方情结。
眼看血战在即,南朝廷安排了一个叫丘迟的人写招降信。丘迟,一介文人,绝非等闲之辈,素以文采丰赡、辞章华丽著称。好个丘迟,他一挥而就,奉命写了一篇《与陈伯之书》,送给陈伯之劝降。陈伯之接到招降信,没多久就主动缴械投降,挥师倒戈。据说,陈伯达是被文中描写的南方春天风物的16个字深深打动。这16个字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孙子兵法云:“善之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废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能使对方屈服,且化敌为友。这16个汉字,当抵得上万马千军。
在文化层面上,秀才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朱小毛)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