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不插柳
●胡正彬
中国人对柳树,是怀有深情厚谊的,古代人把柳树也叫杨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杨柳,不包括杨树,单纯指柳树。
古代人送别,五里短亭,十里长亭,山一程水一程,不管送多远,分手的时候,一定要折柳寄情的,可见,古代的柳树之多,哪儿都有,随手可折。当然了,折柳相送的,一般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普通的老百姓,才不搞这些俗套子哩,挥挥手,道一声珍重,目送到背影消失,就完事了。
为什么是柳枝?而不是其他树。因为柳和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另外一个,是柳树的生性随和,生命力顽强,随便往哪一插,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无意插柳柳成阴”,希望离别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活出蓬勃的生命来。
清明节的来历,也跟柳树有关,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晋文公重耳当政,介子推拒绝做官,躲进绵山的一棵大柳树上,重耳为了逼介子推下上,命人放火烧山,想着,火来了,介子推肯定会跑下来的,没想到,介子推这么执拗,宁愿被烧死,也不下来。这只是一个传说,不美好,很残酷,介子推可以迂腐,以重耳的精明,绝对不会这么愚蠢,重耳手下有千军万马,想找到介子推,那是轻而易举的,除非重耳故意要烧死介子推。重耳没必要烧死介子推嘛!人家是功臣,又不是仇人。
是清明节的来历,看起来不符合人情,既然大家这么说,咱们就姑且这么听,过到今天,清明节的来历已经不重要了,毕竟,清明节是个美好的节日,是个怀念的日子。
因为介子推死在柳树上,因为柳树被烧死了,所以人们要在清明节这天插柳,既要表达对介子推的敬仰和哀思,又要表达一个美好的愿望:庇护了介子推的大柳树,怎么也不能死啊!要复活啊!
于是,人们纷纷插柳。
如果这样理解,我猜想,古代人插柳,不是插在自家门头上的,而是插在门前屋后,美化自己的家园,或者插在祖坟上,让它长成一把伞,为祖宗遮阳挡雨。
世易时移,过着过着,传统的节日又过出了新意,就像重阳节原本是登高望远日子,慢慢地被过成了敬老节一样,清明节原本是纪念介子推的,慢慢地演变了思念自己逝去的亲人。不单纯在心里思念,还要有行动,不仅仅是插柳,还要上坟,还要烧纸,节日越过越沉重,过着过着,就过成一个全民悲伤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要断魂了,这节日过得。
哀伤也是可以的,毕竟每年就这么一天,祭奠一下我们的祖先,思念一下我们的亲人,可是,门前插柳,倒让我很有些看不惯了。
在过去,农耕时代,绝大多数人,都住在乡下,家家门前屋后都有柳树,折几根柳条,对于柳树,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不同了,城市化了,一个县城,都住了几十万人,更别说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大都市,动辄就是上千万人,城市里,到处是钢筋高楼,水泥马路,很少有绿地公园,马路边上虽然种了不少树,但柳树,并不多,到了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插柳,哪有那么多柳枝啊!我曾亲眼见过,清明节的前一天,一排柳树,每棵树上都爬上了好几个人,一把一把地掰柳枝?一把一把地往下扔,折这多干什么?卖啊!卖给城里人。第二天再见,柳树们都秃头秃脑,面目全非了,人类表达了感情,杨柳付出青春,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清明节。
我以为,最美的柳枝,是长在树上的,迎风摇曳,婀娜多姿,最深情的柳枝,也是长在树上的,春风十里,杨柳依依。
清明节要过,能不能与时俱进,过一个环保的清明节,所有人都活得好好的,所有的柳树也活得好好的。
我决定,从今年起,清明节,我不插柳。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