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坐忘
胡继宏
“心斋”和“坐忘”是庄子提出的两个哲学用语,属于道家的修炼方法。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心斋”一词虽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却是借孔子之口说出来的,“虚者,心斋也。”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两者对比,儒家和道家对“心斋”的理解,还是有明显不同。孔子对“心斋”是要求做人要真诚与专一,做事要像斋戒那样恭敬与谨慎。而庄子所说的“心斋”,属于道家的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
“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说,忘记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摆脱形体与思维的束缚,与大道融合为一,就叫坐忘。
虽然“心斋”和“坐忘”是道家的哲学用语,但是很多人在“心斋坐忘”前面加上“格物致知”,作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座右铭。“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儒家提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即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格物致知、心斋坐忘”这八个字联系起来,就是做人处世的最高智慧了。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人生智慧,达到心灵与身体合二为一的人生境界。话说来容易,但要做到是很难很难。或者说,格物致知容易,心斋坐忘很难。
苏东坡参禅静坐之后,觉得自己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撰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看了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放屁”两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佛印见到苏东坡哈哈大笑:“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也是哈哈大笑。
每个人在生活中,碰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口头上说要放下、要看淡名利、要心平气和,其实事到临头,大多数人还是像苏东坡一样。可见,修身养性并不是书本上学学,口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在生活中修炼,才能得到的真功夫。
有位下岗退休老人,他喜欢喝茶,一把从他爷爷传下来的紫砂茶壶陪伴了他几十年。老人每天一手牵一只小狗,一手拿着紫砂茶壶,在小区里遛圈,虽然生活清贫,但看得出他过得舒心快乐。有一天,一个文物商人注意到他手中的紫砂茶壶,开价100万元要买。老人一生连十万元都没见过,一下子把他吓惊了,下意识地拒绝了商人。但当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这把茶壶,他用了将近四十年,一直以为是一把普通的茶壶,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茶,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到小桌子上,现在他总是坐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间。特别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当亲戚朋友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来访者络绎不绝,有人甚至开始向他借钱。
文物商人第一次虽被拒绝,但又上门来了,这次收购价直接开到300万。老人什么话也没说,当着在场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他拿起一把铁锤,把紫砂茶壶砸了个粉碎。此后,老人又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
老人的故事来自网络,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其人,我不知道。我宁愿信其有,因为这个故事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心理共鸣。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学会“心斋坐忘”,或许真的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生快乐。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