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哺育我成为作家
●杨新乔
由于家庭贫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只读到初中毕业便不得不辍学了。1949年秋,由亲戚介绍我到一间只有十多个学生的山村小学教书。但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只教了一学期便被辞退了,只好又回家抡起了锄头。
严酷的现实让我深刻认识到:读书,才能获得学识,提高文化水平,改变命运。
我的一个堂兄是个教师,他家藏书很多,《三侠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满箱满柜,我常常搬出来读。越读越有兴趣,晚上读到半夜,甚至放牛也带着书去。一次,我只顾看书,牛吃了人家的番薯苗也不知道,给人骂了。为了找书读,几次我竟步行五十多华里到县图书馆去借书。
当我在家务农时,恰巧村里小学缺一名教师,校长见我这么爱读书,竟然请我去代课。课余时间,我开始学习写作了。当我读了一些小说之后,常常好奇地想:那些作家真有本领,能写出如此活生生的人物,离奇曲折的故事来!于是,自己也模仿着写起小说来了,还把“作品”寄到一些报刊编辑部去。遗憾的是,稿件却像喂驯了的白鸽那样,一封封飞了回来。在退稿面前,我苦恼极了,难道自己真不是写作的料吗?不,我不信!只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出作品来。
一次,我买到一本《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写自己忠心耿耿为党奋斗的故事,书中他刻苦学习文化的情节深深感动了我。他写作时常常碰到不会写的字,就用一个个符号标明,然后再请教人家。结果他写的东西全是别人看不懂的符号。我想:吴运铎文化水平这么低,还能写出文章来,我就不能吗?于是,我下决心努力学习。
凡是文学作品和写作知识的书,我都拿来看,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读,还做了学习笔记。当时的报刊很少,但我还是用微薄的工资订了《文艺学习》《广东文艺》《萌芽》《工农兵》等四五种杂志。读过这些书,通过慢慢的积累,我才学到了一些文学基本知识。我茅塞顿开,仿佛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就这样,我边学习边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了。常常在县报上发表作品。1957年,我被调到《五华报》工作。真凑巧,这时我的小说《猪大姊》在《广东文艺》发表了,接着,小说《移坟》又在上海的《萌芽》发表。这对我来说,着实是极大的鼓舞,再次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1962年冬,省作家协会举办文学创作讲习班,通知我前去学习,让我更系统地学到了文艺理论,聆听了欧阳山、秦牧等老作家的教诲。从此,我坚持边学习边写作,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我遭到冤屈,但从来也没有动摇过对创作的迷恋。1982年我终于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成为我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作家。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天不读书,我心里就感到空虚。
退休之后,我常常应邀到许多中学上文学写作课。备课就是学习,要引经据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不免要阅读许多文艺理论书籍,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讲稿。我到十多间中学讲课五六十场,讲稿就积累了好几十本。这些讲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学写作知识,我出版的《文学写作浅谈》一书,其实就是我的学习笔记。此书出版后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不得不再版发行。
六十多年来,我坚持读书、写作,在20多种报刊发表了400多万字作品,出版了10部著作。在我的带动下,全家大小都喜欢读书,2016年我家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
读书,能增长才干,可改变人生。
(本文获“书香五华读书月征文”成人组一等奖)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