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学生读经典的思考
●胡继宏
2015年初,当时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我在家里客厅朗读《论语》《道德经》和《周易》等经典书籍,当我朗读《周易》时,女儿突然说:“爸爸又在搞封建迷信,那些都是骗人的鬼话。”我问她:“是谁说读《周易》是搞封建迷信的?”她说:“《周易》不是算命的吗?老师说不要搞封建迷信,不要算命算卦,那些都是骗人的鬼把戏。”
我一时无言以对。我估计她把我在家里读《周易》的情景跟老师说了,老师便如此和她开玩笑。但是,转而一想,我后背发凉,如果老师真的认为读《周易》就是学算命学算卦,怎么办?!此时我立即意识到,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我们书架上不可缺席的经典书籍。
于是,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晚餐饭桌上向女儿讲述了“四书五经”中很多经典故事。同时让她知道这些书籍中大部分语、句、词,我们今天都还在说还在用,就像在人体内流淌的文化血脉,人们只是日用而不知。正是这些书籍传承的思想和哲学伦理,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
如今,对于担心老师不了解《周易》的忧虑是可以放下了,因为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已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语文更换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上升,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增加了55篇,增幅80%;总计124篇,占全部课文51.7%。这是自白话文兴起百年后,语言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国家用教材改革和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的方式,强势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书五经又重回学生的书架。
但是,要引导学生怎么去读,又成了我的担心。因为历史的原因,目前能够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非常少,而培养一个合格的传统文化教师,至少需要五到十年。因此,要想在短期内使传统文化教育有显著的改观,是不现实的。也因如此,社会上才会出现公然宣扬“男尊女卑”陈旧道德的女德班,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集体诵读《增广贤文》中“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场景,也有学校让学生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让学生穿汉服作秀,让学生吃饭前念感恩词做祈祷,等等。出现了很多在经典教育中的跑偏现象,完全违背了国家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
个人认为,在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问题上,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经典篇章句之外,还要系统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通识性的经典学习。先从识字类的经典读起,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接着读语言韵律类,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最后再读哲学与修身处世类,比如《论语》《大学》等四书五经及诸子经典。
读经典绝对不是把经典中的格言当作教条死记硬背,不要认为孩子读了经典就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圣人,而是要通过读经典之后,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和完善人格的公民,培养成有“文化自觉”的中国公民。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