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崔剑锋一行到大埔县考察浮滨文化
12月23日,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崔剑锋带领相关专家到县博物馆考察浮滨文化。
在县博物馆古物保管室,记者看到,考古专家正在认真地对陶器进行甄别、比对、记录、拍照。
据了解,在先秦时期的粤东、闽南大地(古揭阳),有一种特征鲜明、风格独特、覆盖区域广阔的考古学文化被称为“浮滨文化”。 浮滨文化是商末周初活跃于闽南、粤东一带,以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等釉陶组合为文化特征的一支土著文化。文化内涵除包含有特征鲜明的陶器外,浮滨文化还出有大量的玉石器。我县出土的瓷器对研究浮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期声——采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岩:大埔在上世纪70、80年代发掘了一批特别重要的商时期墓葬,后来被命名为浮滨文化。根据考古学者研究发现,浮滨文化它(出现)最早时间在中原商代的中期,延续到中原商代的晚期。】
崔剑锋教授在全国的范围考察研究基础上指出:在目前国内酱色釉原始瓷产品中,我县出土的浮滨文化的遗物是其中最早的一个,对中国陶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近期他将对这批珍贵的原始瓷进行无损的检测,以探究其技术特点和产地等问题。
【同期声——采访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博导 崔剑锋:(黑釉)这批东西实际上在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是(至今)见到最早的一批黑釉。】
【同期声——采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岩:我们准备把这批材料重新编辑出版,公诸于世,让各位有兴趣的学者利用这些材料。这次来就是在初稿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邀请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崔剑锋老师一行对酱黑色釉原始瓷进行一些检测,了解原始瓷的技术特点,以及评估它在中国瓷器起源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