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院建院60年传承发展综述:代代接力传薪火 南国牡丹吐芬芳
●本报记者 林丽妙 林婉萍
见习记者 丘佳溢
六十载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广东汉剧院建院60周年来,黄桂珠、梁素珍、李仙花、张广武、黄丽华、管乐莹等一代代名家、名角在汉剧的舞台上耕耘出彩,为广东汉剧事业奉献艺术青春。正是他们的坚守,使得这朵“南国牡丹”芬芳艳丽,花开满园,香飘四海。
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戏曲晚会上表演的广东汉剧《樊梨花》选段。(吴腾江 摄)
广东汉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广东汉剧处于没落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获得了生命。”提起广东汉剧院6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珍眼角有些湿润。
1957年,广东汉剧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1959年,广东汉剧院成立。“这时,已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涌现了一批璀璨夺目的优秀广东汉剧艺术家,广东汉剧发展慢慢步入正轨。”梁素珍说。因表演精湛、唱腔独特,黄桂珠成为广东汉剧史上的“一代名伶”。1965年,广东汉剧“二进京”,表演现代小戏《一袋麦种》,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获得了高度评价。
十年“文革”,广东汉剧步入十年“寒冬”。但随着改革春风的到来,广东汉剧开始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改革开放后,大家看戏热情高涨,经常一票难求。”本地老戏迷魏日辉今年80岁,他说,那时广东汉剧正值繁荣期。在这个时期,梁素珍塑造了一系列端庄、秀美的女性形象,如《盘夫》中的严兰贞,《花灯案》中的陈彩凤、现代戏《一袋麦种》中的春梅等形象深入人心,并形成了广东汉剧“梁派”表演艺术,蜚声海内外。梁素珍成为广东汉剧院第二代名角代表。到了20世纪80年代,演出市场非常饱满,艺术对外交流频繁,广东汉剧的舞台上“五朵金花”刘孟慈、李仙花、杨秀微、梁莲香、邹勇开始崭露头角。
步入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情况下,广东汉剧却逆流而上,绽放出李仙花、杨秀微两朵艳丽的“梅花”,可谓奇特。李仙花更以“二度梅”的美誉,成为广东汉剧院的第三代掌门人。正是这两朵梅花,让天下人知道了“南国牡丹”广东汉剧的艺术魅力,也让广东汉剧开启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广东汉剧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助推广东汉剧“传下去”和“迈出去”。以张广武、黄丽华、管乐莹为代表的新三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2013年,广东汉剧院改制成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进入新时代,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不仅创作了不少讴歌党和国家,反映客家乡情民俗人物,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精品力作,还在表现形式、唱腔设计、表演艺术、舞美灯光上进行“微创新”,让广东汉剧这一古老剧种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60年来,在几代表演艺术家的坚守下,度过了低谷期。如今,已迎来了广东汉剧‘第二春’,不管人才还是精品,都在朝着蓬勃发展的方向前进。”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胡琦说。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