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古寨堡回望
●李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北宋文豪苏轼怀古怡情,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我想,自己能有幸在闽粤赣边的广东平远,见到一座又一座的古山寨、旧碉堡,真是“三生有幸”。在雄伟山峰之巅、盐米古驿之侧,一座座古寨安静地踞守那里,它们经风历雨,穿越于前朝今世,以冷峻的眼光打量着粤东北这方客家人聚居的故土,无论前朝壮怀激烈的故事、还是今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都缄言不语。
地处粤闽赣交会处的平远,历史上曾为政权薄弱、豪强出没的地方,百姓饱受寇乱之苦,清嘉庆《平远县志》总结为:“地介江闽,群盗出没。”由于地处战略要地,战事频繁,或百姓筑寨自保,或兵家修堡为要。《平远县志》(2011年版)录入有古山寨10处、碉堡1处;笔者自2016年起,以录入县志的寨碉为线索,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实地探访了25处山寨遗址、5处碉堡遗址和1处战壕遗址,仅做记录。也许还有尚未发现的古寨堡,待有识之士去进一步发掘。
寨堡是古代社会乡村村民为躲避战乱或匪患、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修建的一种集体防御工事。平远古山寨多修建于地势险峻且易守难攻、距离村落较近、能长期驻守的山顶;近代的碉堡则见证了革命风云。
明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有官民斗争、有客畲之争、有皇族斗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据历史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李四仔作乱,波起闽粤赣三省,正德七年(1512)闽、赣、粤三省官兵分路进讨,其中“广东兵从程乡入,攻破巢九:曰大帽山、曰大峰嶂、曰瓮渎、曰五子石、曰十二排、曰香炉嶂、曰鸬鹚角、曰军山笔、曰圆子岩,擒斩贼首李四仔、张番坛,并其从二千七百一十有九人。” 五子石、十二排、鸬鹚角等为平远所属。此后至清初的150年间,平远一直兵匪交汇、动荡不安,百姓为躲避连年不断的匪祸,联族筑寨御敌。紧邻江西省寻乌县的平远县八尺镇,在此期间修筑了高堂寨、虎踞寨、磨石寨、寨阳寨、梅龙寨等。不少山寨“匪”与“民”交替利用,往往先为“匪巢穴”,后为百姓的避匪之所,如差干镇的牙子寨、泗水镇的梅畲碉堡。平远黄畲人韩金环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剿匪贼有功,诰封武略骑尉,写下《剿匪大捷》诗,较好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粤闽赣境起狼烟,匪贼纵横千里间。映日天兵同敌忾,安黎神器共歼顽。”
平远古寨堡,既是人民苦难的见证物,又是历史节点上的悲凉记忆。明末清初,谢志良、谢上逵父子率领明军与清兵作殊死斗争,平远五指石成为“反清复明”基地,修筑于险要处的多个古兵寨保留至今。清朝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清军双方兵力不下十万,以平远为战场对垒厮杀,平远百姓纷纷“走长毛”、筑山寨,如仁居镇的鹅石寨、宝珠寨、花苑寨,中行镇的摸栏寨、东石镇的尖山寨、石正镇的南台山寨等。民国初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军在周恩来、叶剑英等率领下,东征军两次进军平远,剿灭陈炯明叛军,几千名东征正义之师,将叛军残部1万多人赶得丢盔弃甲。至今保存完好的大柘镇石龙寨碉堡、石正镇的担杆寨等见证了这场正义之战。20世纪三十年代,平远建立了通往中央苏区的地下红色交通线,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将红军急需的食盐、药品源源不断运往“红都”瑞金,差干镇的湍溪碉堡、差干碉堡、仁居镇的牛臂山战壕等都发生激烈战斗,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地标”。
真相隐藏于深处,有时成为永久之谜。面对工程浩大、结构精美的仁居镇长兴寨,我无法找到材料佐证它的建造时间、建造主人,因为它一个射击孔也没有找到;上举镇的棋盘寨也同样困扰着探访者。或许,这留下“猜不透”的空白,正是我们探访古寨堡的乐趣所在。
对于防御性很强的山寨来说,大多为就地取材、旱石垒就,修筑时间匆促;但民国时的碉堡却修筑得非常牢固,依图施工,合灰筑版为墙,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平远的古寨堡大致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修于险要山顶,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二是集中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为集体或组织行为;三是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相关。
时光流逝,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无论当年百姓自保的山寨,还是军事用途的碉堡,如今或孤独于深山险峰之上,或只剩残垣断壁,逐渐淡出世人视线。但人类文明总是在延续中前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平远存留的古寨堡,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包含了客家人中原南迁筚路蓝缕的艰辛、客家人为生存作出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客家人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后世人应抚今追昔,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从平远存留的古寨堡中汲取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营养。
《平远古寨堡》
作者:政协平远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李程主编)
该书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生态、经济、民俗等不同角度,对平远的古寨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同时搜集整理了与古寨堡有关的发生在平远的历史事件。在乡人心里,那一座座古寨古堡,就像慈祥而睿智的老人,为后人坚守着历史文化的根,激励着乡人不断增强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该书语言客观平实,文风追求精炼,意尽言止,观点鲜明,且图文并茂,留住了乡人身边行将消失的记忆,赠予读者珍贵的精神食粮。(李少凤)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