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松口
梅县松口,一个千年古镇,一个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历来为商业贸易繁荣之地,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松口因此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文物古迹不在少数,客家山歌驰名中外,南洋文化烙印突出,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近日,我们慕名来到松口古镇,徜徉于中西结合风格的街道、始建于清末民初的洋楼建筑,漫步于码头古道,耳边传来一阵阵熟悉的山歌声,脑海中翻开一页页故乡的回忆,不经意间收藏了一帧帧唯美的图画,自然而然收获了一份愉悦的心情。
“一条江水向东流,送郎送到火船头,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作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松口曾是广东省内河港第二大港口,是从松口至汕头水路出南洋的必经之道,江西、福建及梅州蕉岭、平远一带的人出南洋,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小火轮,沿梅江而下到大埔三河,经韩江至潮州、汕头,转乘大轮船,再从香港远赴南洋谋生。在商业鼎盛时期,松口有1000多家商铺林立,而码头最繁华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名旅客从这里出发。位于火船码头正对面的松江大酒店,是当时梅州最大的旅店,昔日梅州地区的华侨出洋谋生或归国返乡多在此住宿,与火船码头共同见证了华侨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的悲欢离合。江水滔滔,物换星移,昔日人来船往的码头,如今归于宁静沧桑。
“自古松口不认州”。当年的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嘉应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注明“中国松口转某村某人”,信件便经汕头港直转松口。
松口有古民居“博物馆”之美称。由于建镇较早,松口如今还保留了各个时期的街道建筑。梅东桥以下沿江一带的大街,店铺多为二三层的沙灰木楼,街道则于民国初年扩宽,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而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来的明清街道。上世纪30年代,华侨投资家乡建设,在火船码头附近兴建了一批南洋风格的骑楼式店铺。
(罗颂平 阿峰)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站活动

梅州楼市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