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消弭社会戾气需标本兼治
■ 辛 平
本报报道,在微信群里聊天时,因为小事言语不合引起口角后,竟相约打架,从群里口角发展到群外拔刀相见。近日,梅县区警方现场抓获一名因微信群中发生口角后故意伤害他人的违法嫌疑人古某,并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微信群上发生口角,竟群外约架拔刀相向,戾气之重令人无语。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需要有理性思考精神的社会公民,如果生活有点不顺就走极端,一言不合就诉诸暴力,这样的戾气是挑战法律底线的犯罪行为,在任何的法治社会都不会允许存在。
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来暴力戾气到处弥漫,“车闹”“医闹”“校闹”“高铁霸座”暴力戾气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有的人不经意间看一眼、蹭一下,就相互大打出手。这些以极端暴力方式宣泄个人内心不满的案例,让整个社会充斥戾气,让善良人们不寒而栗。类似暴戾行为,不仅在挑战人们的安全感,更加突破了法律底线,严重冲击着社会正常运转的公序良俗,实为法治社会所难容。
微信群内口角群外约架的戾气从何而来?在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在依法治国的当下,任何人都不能以剥夺他人的生命安全、人身尊严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放任纵容、听之任之,将引发极端思维盛行、暴力行为泛滥的“破窗效应”。
消弭社会戾气需标本兼治。首先,要以法治约束越轨行为。只要触犯法律底线,就应严惩不贷,否则社会必将陷于混乱,后果会更严重、更可怕。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戾气太重也是一种社会病态,社会方面要加强沟通疏导,建立常态化的利益诉求机制,引导人温和、善良、恭敬、忍让,用正确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避免无辜生命被暴戾之气残害悲剧的发生。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站活动

梅州楼市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