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那些事
爷爷生前工作的地方,有一段时间是在电力工业局的食堂,他在食堂是负责掌勺的厨师。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家都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奋斗的时候,爷爷已经是三餐不愁了。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食堂工作无疑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但在爷爷眼中,它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工作。然而不同的工作赋予不同的人,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生百态。
爷爷作为单位食堂的厨师,总免不了与单位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有头脑机灵的,有老实巴交的,也有尖酸刻薄的,但无论哪种人,爷爷都会用他的方式处理好。有一次两个员工同时打饭,爷爷给一个员工打多了,而另一个员工看到后便带着质问的语气说道:“钟伯,怎么他就打的多了啊?”爷爷便笑着说:“他不同于你,他做外线的比较辛苦,要多吃点。”面对爷爷如此在理的话,那人也只好悻悻而去了。在电力工业局,司机也是特殊群体,因为行车时间的不固定性,往往不能准时赶回来吃饭。每次他们赶到食堂,食堂基本都已经收拾完了。这时司机总会带着哀怨的眼神问道:“钟伯,这次走车又迟回了,还有什么吃的吗?”面对饥肠辘辘的司机,爷爷总会笑笑说道:“食堂的粉面鸡蛋就没有断,鸡蛋煮面怎么样?”司机一听,眼睛发亮,连声附和说好。爷爷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或许是一份简单的鸡蛋煮面,却也能让人吃出幸福的味道。
爷爷生活的村子很小,村里人也很质朴,在爷爷那辈,大多数人都在家耕田种地,但也有少数人会到城里谋一份工作。因为大部分乡亲没文化,做的都是苦力活,或是工地里搬砖砌瓦,又或是踩三轮拉人载客,当然也有从农村到城里办事之类的。每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投亲靠友总是人们习惯性的一种选择,而民以食为天,不免就会找到食堂工作的爷爷“讨”口饭吃。爷爷知道来意之后,也总会很热心地安排好:有时乡亲来早了,还没到饭点,爷爷就会找个地方让乡亲先候着,待食堂开饭后再吃;有时想着乡亲做苦力,吃饱才有力气干活,便会多勺几两饭;有时也会把自己多余的菜分给乡亲。而食堂吃饭都需要记名的,乡亲吃的这些自然都会如数地记在爷爷名下,然后在爷爷的薪水里抵扣。爷爷或许只是简单的招呼了一餐,未曾想却在乡里间心口相传,收获了不少赞誉和乡情。
爷爷已经离开我一年多了,但是爷爷的故事却还在大家口中经久流传。虽祖孙二人共享天伦的画面已不再,但我却感受着爷爷留下的这份遗产,这无疑是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它就像交接棒一样,从上辈传到下辈,然后再来到我的手中,对人和善、乐于助人,我想这就是爷爷想教给我的吧。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