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读四书五经丨清明,上香蕴含的意义
●胡继宏
清明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源自上古时期春祭的上巳节,二是源自寒食节。因为这两个节日时间都在清明节前后,后来结合农时节气,就形成了清明节。
上古时的人们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到水边举行祭礼,沐浴洗去身上的尘垢,消除不祥,这种活动叫祓禊(fú xì),又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又演变为纪念黄帝的节日。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三日。
寒食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期间,有一次就快要饿死过去,大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即位后,介子推不求利禄,带着母亲隐居山西绵山,拒不见晋文公。晋文公为了逼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修祠立庙,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中国人无论是在寺庙或道观参拜,还是祭祀神仙,都会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上香。但究竟上几炷香合适,以及上香蕴含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恐怕很多人不是很清楚。
为什么修道、参禅、拜佛或祭祀祖先时都要先焚香呢?因为古人认为,与上天或鬼神沟通,要有个媒介,用什么媒介合适呢,古人看到焚烧草木产生的烟雾袅袅升向天空,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沟通媒介。后来,为了表达更加虔诚的敬意,就演变为用香草或香木制成的燃香。
西晋高僧竺护法在翻译《正法华经》时,其中有一句他译为“人见天,天见人”。后来,鸠摩罗什把这句改译为“天人相接,两得相见”。这句话,大概最能表达古人在修道、参禅、拜佛或祭祀祖先时都要先焚香的寓意了。
在寺庙中拜佛,按汉传佛教的礼节,一般上三炷香。三炷香代表佛家三宝,即佛、法、僧,也有人说佛家三宝为“戒、定、慧”或“经、律、论”。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是,第一炷香皈依佛,要觉而不迷;第二炷香皈依法,要正而不邪;第三炷香皈依心,要净而不染。在藏传佛教的礼节中,一般上四炷香,除了敬奉佛法僧之外,还要敬奉上师。
佛家三宝“佛、法、僧”和上师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讲,佛指佛祖,即释迦牟尼,他是启发我们智慧的人;法是佛家的经律论,也指修行方法;僧是僧侣,指愿意传承佛祖普度众生意愿的出家人。打个比方,现代教育有三宝,一是老师,二是课本,三是学生。这个比方虽然不是很贴切,但容易让人理解。上师又是什么意思呢?上师是指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的老师,可以引申为面前的老师,也指正在传道布法的僧人。
按道家和儒家礼节进行祈祷或祭祀时,一般上三炷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就多了。《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把“三”看作是万物。《周易·易传》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也” ,在《三字经》中也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所以,“三”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意义,在儒家祭祀中,还代表敬天畏人,《论语》中说“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提倡人伦之所敬者“君、亲、师”。
在儒家礼节中,焚香祭拜对象为“天、地、君、亲、师”。敬天地,表示要敬畏天地自然规律;敬君主,表示要敬畏权威和有君子之道的人;敬亲,表示要敬奉逝去的先祖,敬奉好在世的父母;敬师,表示要尊敬老师,尊敬长者,尊重有智慧的人。因此,也有人焚香祭拜时,上五炷香。
最后总结一下,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亲情关系与伦理秩序,让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更和谐。同时,要知道上香只是一个仪式而已,而仪式里蕴含着古人深厚的人文智慧。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