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 常谈常新
●荣玫
清明将至。受疫情影响,为防止输入性疫情和聚集性感染,梅江区暂停殡葬服务场所现场祭扫服务,并大力推广非现场的祭扫方式。可以预见的是,“云祭扫”会成为这个清明的主流,而一些传统的祭拜、追思形式,将会被改变。
说起来,不止清明,今年我们已经有许多过去“雷打不动”的习俗,已经变了。新年伊始,暂停了众人围聚的年夜饭,我们“云拜年”;大年初二,大家都没有“回娘家”,我们“云探亲”;元宵佳节,暂停了人山人海的庙会活动,我们“云过节”;红事白事一切从简,少了大操大办……就是现在疫情“低风险”了、走动起来了,饭桌上也多了公筷公勺。但,形式变了,内容不变、亲情不变、感受不变。
所以想谈谈移风易俗。虽是老生常谈,但在不同的形势下,仍然可以常谈常新。
移风易俗,不仅仅是改变行为习惯,还需改变价值观念。疫情形势下,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形式,是不得不做的改变。但经此一“疫”,这些“不得不变”或许也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习俗并不需要一成不变,很多习俗其实形式大于内容,大可不必受限。
移风易俗,应引导人们更注重精神内核。孝亲敬老,增强家族情感,不是某一特定节日才要做的事,而是应贯穿我们的生活。没了年夜饭,我们还可以在平日多一些问候、多一些来往;没了闹元宵,我们还可以赏月对谈,在“云霄”上热闹;不到现场祭扫,我们的追思之情并不减少一分……只要怀着最真挚的情感,传统习俗不必流于形式,传统精神融于我们的日常之中,更显珍贵。
移风易俗,要以新风换旧例。疫情形势下的改变是暂时的,但我们培养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决心不会改变。继承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在潜移默化中剔除不合时宜的“陋习”,润物细无声地植入现代文明新风尚,文明之花会让我们的传统精神更加璀璨。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