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知谁果不凡——读丁日昌《有感》诗
一弓小辟读书岩,蔓草疏茅手自芟。
敢诩史长才学识,难尝世味苦酸咸。
此时说梦终无益,他日知谁果不凡。
惟有旧巢双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
——丁日昌《有感》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著述甚丰。丁日昌的著作《抚吴公牍》五十卷,《百兰山馆政书》十四卷,《藩吴公牍》十五卷,《巡沪公牍》七卷,《淮鹾摘要》三卷,《淮鹾公牍》一卷,《抚吴奏稿》六卷,《抚闽奏稿》四卷,还有他所督译的《枪炮图说》《地球图说》《法人游探记》等,都是讲究经世致用之学的作品。丁日昌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著名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工书法。
丁日昌早年所写的这首《有感》七律诗,让读者了解到一个胸怀抱负的读书人的志向和才华。“诗言志”,诗人刻苦读书,立志有所作为,入世自强的思想,在诗中尽得展现。从诗人一生功业来看,正可证见他年轻时的自负、自信并非浮华之语。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丁日昌20岁,到县城应考得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广州乡试,却均未中。科举虽然失利,但他并未失去信心,并未消沉下去,而是继续刻苦向学,笃志苦读,历史地理诗文经济战策兵书等各方面的知识广泛涉猎精研,胸怀济世之才。丁日昌从20岁中秀才到32岁都没有再得中,但他落第不“落志”,写下了“他日安知鸿鹄志”的诗句。道光二十七年,他面对埔河文庙破败,学子就学无所的状况,倡建汤坑蓝田书院,不几年而成,为地方兴学育才做出了贡献。
《有感》诗是丁日昌24岁时所写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状况和心境。时作者尚未入仕途,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充满自信和豪迈之气。诗的首联“一弓小辟读书岩,蔓草疏茅手自芟”,写出当时在山间读书时的环境和生活,辟岩读书,自己清理茅草。颔联“敢诩史长才学识,难尝世味苦酸咸”,是作者读书后对自己知识的自信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慨。接下来诗人写道“此时说梦终无益,他日知谁果不凡”,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切并不是作者在“痴人说梦”,未来的日子才知道自己的不平凡,实现自己的抱负,才为世所用,一展身手。而此时此刻,“惟有旧巢双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读诗至此,我们已不用对这位后来“丁大人”的才华表示怀疑了。作者此后的人生经历和济世治国之才以及在文化领域等方面的成就和所作的贡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足以证明当年所写的这首诗并非虚言和“空话”“大话”,丁日昌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许多后人所难企及的。
丁日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亦为世人所瞩目。丁日昌的《百兰山馆古今体诗》五卷,附词、联一卷,共收入诗631首,词14首,楹联41对,创作时间上至1842年,下迄村居时期,创作甚丰。一个人能在仕途、治学、诗词、书法等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难能可贵!
借用翁同龢挽丁日昌一副对联,作为本文的结语:
政绩张乖崖,学术陈龙川,在吾辈自有公论;
文字百一廛,武功七二社,问何人具此奇才!
(杨史辉)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