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农” 诗意长
又是一年春耕时。为鼓励农业生产,历代都采取了诸多措施,而每年春季的“劝农”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劝农”制度起源颇早,据说始于西周,汉朝开始设官劝农,稍后的唐宋也都设置了“劝农使”这一专门机关。作为一个诗歌大国,纵观历代诗文,笔者发现记录“劝农”的也为数不少。
最负盛名的当属陶渊明的《劝农》,“悠悠上古,厥初生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在这首分为六章的诗歌里,诗人紧扣一个“劝”字,从“远古哲人、贤达后稷勤于耕作”和“孔子乐于道德而鄙视农耕、董仲舒乐于琴书而足不至田园”正反两面举例子,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尽管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观点,今天看来有些偏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悯农情结。
“劝农”是古时地方政府每年的必备功课,而历代帝王也将其成效纳进了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一如诗人王维所写,地方大小官员莫不重视、不敢有怠。传世名著《牡丹亭》里的南安太守杜宝,也就是杜丽娘她爹,每年春月也不得不放下手头事务,下乡专题调研春耕生产。 “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农。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
古代的劝农官员还须作“劝农诗”以示君王“德意”,但多数也是些官样文章。当然,也有少数官员对农事生产很是熟悉,其技术水准不亚于现在的农业专家。如宋代的真德秀,笔下的劝农诗就很实用。“田里工夫著得勤,翻锄须熟粪须均。插秧更要当时节,趁取阳和三月春。”意思是说你们要勤快些,翻耕土地一定要翻透,粪也要撒匀。地整好了,插秧也要选准时节,最好要选在暖和的三月份。这种如同与群众话家常的话,想来是大受农民欢迎的。
“劝农”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公务完毕,于田陌间赏看春色也别有一番情趣。“东郊霁色映青旗,雨后乡村处处宜。千里秧田平似掌,三眠柳线软于丝。弦歌不辍川心堡,俎豆常新宋氏祠。正是农人无暇日,且同耆老话豳诗”。这是清人查礼的诗作《暮春东郊劝农》。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农忙季节,诗人来到东郊川兴堡视察农事,所到之处无不是和风轻拂、杨柳摇曳、青旗耀眼,秧田里也是平整如掌,并不时传来农人的山歌小调。更让他高兴的是,这里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宋氏祠堂是新修整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眼下正是大伙忙碌的时候,青壮劳力都下田去了,那么我就去找几个老农民谈谈古、论论今吧。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河清海晏的盛世春耕景象。(陈佳)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