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听力 从现在开始
每年的3月3日,是我国的全国“爱耳日”,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第7个国际“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保护听力,终生受益”。为此,本刊向人民群众介绍听力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希望借此提高大家的听力保护意识。
●江波
嗡嗡嗡……耳朵里时不时会出现如蝉鸣般恼人的声音,有的过一段时间会自动消失,有的却持续加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超过5%的人口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经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9亿人存在明显听力损失,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人听力衰退严重。
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首先,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随着声音的节奏而振动。鼓膜的振动带动听骨链振动,并向内传至内耳,引起内耳液体的振动。内耳液体振动引起毛细胞的纤毛弯曲,产生毛细胞电活动,进一步产生神经电信号,并传送到听神经。听神经将信号传导至大脑,并最终由大脑的听觉皮层中枢翻译为声音。
也就是说,我们听声音不是只靠耳朵做到的,还要靠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来帮我们感知或者认知语言。所以,在整个听觉的传导系统中,任何部分出现了问题都会产生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的原因
听力下降,可能是先天就有,也可以是后天出现。导致听力下降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是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耵聍栓塞、肿瘤、外伤以及先天性原因等。病因不同,出现的听力下降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
从听力损失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传导性听力损失常见的大多为中耳炎,也有一些孩子是先天的畸形,比如外中耳发育畸形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不能通过药物治愈,只能靠着后期的听力干预能让他听得更好。同时有传导性和神经性听损,则称为混合性听力损失。
普通人如何保护听力
保持在听力安全范围内
①远离接触噪音源头,如燃放鞭炮等。②如果经常去酒吧、演唱会、体育赛场等嘈杂场所,可佩戴耳塞甚至降噪耳机。③飞机航行中机舱内持续的噪音,尤其是起飞及降落时,会对听力造成一定损害。所以建议飞行时,咀嚼如口香糖等食物,不仅可以缓解起飞及降落时耳朵的不适症状,也能有效减轻噪音对耳朵造成的伤害。④在安静状态下欣赏音乐的同时,确保电子音频设备的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在嘈杂的环境建议取下耳机。
限制接触噪音的持续时间
①双耳轮替接听电话。若长时期使用固定一侧耳朵接听电话,则会提高该侧耳听力下降的发生率。②在酒吧、演唱会、体育赛场等嘈杂场所,时不时离开,有助于减少接触噪音的时间。③电子音频设备的使用时间每次应不超过一个小时。
关注自我听力情况
噪音性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往往不是“听不到”而是出现耳鸣,在安静环境下尤为明显。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说明你的听力可能已经受到损伤,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耳鼻喉科。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