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约会
□邓柏光
秋风飒爽,金柚飘香。阳光下的石扇象村绿水青山,生意盎然。
“见到了!见到了!”
一群陌生的老爷爷、老奶奶互相呢喃着、端详着:“你是?认不得了!”
“一亮嗓子,我就认定是你,跑不了。”
“不错不错,老伙计保养得不错,身子板还这么硬朗,恭喜。”
“归根结底一句话,五十年后的返村之行,重逢家乡,太难得、太有历史意义了。”
这是2018年11月18日,在象村村委会大楼二楼会议室出现的感人一幕。说起来,故事就长了。
上世纪1968年11月10日,原梅县县城成百上千知识青年,在原梅县东较场体育场举行誓师大会,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就有我们这支12名男女青年组成的队伍,于当日会后驱车直奔石扇公社报到,再由象村大队派员敲锣打鼓把我们接回,以二人为一组,平均分到6个生产队里。
从此,我们就在这里插队落户,和广大社员一道战天斗地,耕耘劳作,个个都被摔打成地道的农民。尔后,我们又陆续从这里出发,走上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我们这帮白发老人,在象村老书记李应章和现村委领导的召唤下,终于从四面八方返娘家探亲、“朝圣”来了。久别重逢,激动之情自然难于言表,且格外珍惜难得机会,纷纷拿出手机,让老书记拍下珍贵的知青大合照作为永远的留念。
在村领导提议下,老知青们按原生产队排序从村委会所在第一小队开始重建当年下乡路。但见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两旁,到处都是成排成行、疏密有致的金柚果园;一幢幢造型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气派醒目;昔日汩汩溪流,今已拓成标准河道,架起了石桥。走到老人活动中心,不相识的大人、小孩驻足围观,窃窃私语,好奇地打量、议论着我们。走着走着,间或遇见长者,村干部主动为我们介绍认识,气氛十分亲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和繁荣景象扑面而来,令人震撼。
行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里,老知青们打听着乡间故友的下落和察看当年蜗居小屋,尽力在时光的隧道里拼接记忆。
来到原象村小学旁边大榕树下,村领导深情地诉说着象村未来的发展愿景,使我们深受鼓舞。他倡议我们老知青在力所能及前提下,为乡村建设尽心出力,捐资兴建新河石桥,得到热烈响应。领队彭淑华代表老知青表示:责无旁贷,为故乡的美丽增光是我们的本分!
正午时分,老书记李应章代表象村村委会在村里农家乐招待我们。地道的家常饭,菜香、饭熟、酒浓。席间,主宾礼仪相敬:祝福老知青们身康体健、家庭幸福,“今后多回家看看”;祝福家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随着午餐结束,老知青们捐出的一分分善款,通过彭淑华的双手直接交到象村财务手中。
无形中,一股传递着乡思的暖流流淌在老知青和象村父老乡亲的心头。
下午,离别的时间到了,老知青们站在村委会门口,面向象村的山山水水默念:再见了!故乡!走千走万不忘本,牢记父老养育情。今后有机会,我们定回家!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精彩图片

网站活动

梅州楼市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